优惠

【蒲源三十六景】中华抗战五十年纪念园:海峡两岸的共同记忆

来源:本站原创内容 日期:16-01-16 您是第0位浏览者

观陵山▪蒲河源三十六景

中华抗战五十年纪念园



九天湖影舍利阁,甲午魂石蒲雨亭。在青山环绕、苍松掩映、美景绚烂、恍若仙界的观陵山艺术园林里,在诸多自然与文人景观中,最具深远意义的莫过于“中华抗战五十年纪念园。它把中华精神民族气节和两岸抗战的共同记忆汇聚在这毓英馨宁之地,把龙的图腾赤子情怀和血浓于水的共同记忆镌刻在海峡两岸同胞的心底。我姑且称之为观陵山之魂吧。其实,这就是观陵山的高度,更是纪念园的分量。这厚重的一笔,让中华抗战五十年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有了让世人全新的膜拜视角和仰视空间。我问过此园的策划人、辽海文化学者初国卿先生,他说这在海峡两岸也是独一无二的。观陵山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设计理念、英雄情结而让世人钦佩不已,仰之弥高。




为什么要建这样一座“中华抗战五十年纪念园,矗立在纪念园入口处的由初国卿先生撰写的纪念碑碑记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抵御日本侵略之抗日战争,自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始为八年全面抗战,自一九三一年沈阳九一八事变起为十四年抗战。由此上溯至一八九五年,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同胞即奋起反抗,持续至全面抗战爆发,终迎一九四五年九三胜利日。故此,吾人今日而言吾国抗战史,须以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为始终,前后共五十年矣。这段碑记语言精到,简明清楚,可作为两岸共同抗战五十年的见证。


提及中华抗战五十年,内心依旧隐痛,浅浅的海湾是无尽的乡愁。同望一轮明月,难以吞咽的是凄楚和苦涩。1895年《马关条约》使辽宁和台湾一下子都失去了娘亲,只不过辽东半岛牵扯列强利益,才有了三国干涉还辽。但台民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从日军登陆的那一刻起,就进行了殊死抵抗,弱冠轻死,前赴后继,至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军民牺牲者达60万之众。这就是我们龙的传人,宁死不屈,义不臣倭




纪念园的入口横卧着专门从当年黄海古战场上运来的“甲午魂礁石,斑驳的缝隙里依旧散发着英雄的悲壮和血性。拾阶而上,纪念园以中华抗战五十年大事记地碑为主轴,两侧分别建有邓世昌塑像,台湾抗日三猛雕像,《春愁》诗碑,黄显声、王铁汉、马占山、邓铁梅、苗可秀、唐聚五、冯占海、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李兆麟等11位义勇军和抗联著名将领的浮雕群像,九一八和卢沟桥事变纪念碑,有平型关、台儿庄大捷纪念碑,有东北抗日义勇军将领张凤岐、赵亚洲、于德霖、唐聚五、白子峰、栾法章六人墓。



中华五十年之抗战史,有着台湾同胞悲壮的一页。正如丘逢甲《春愁》诗所写,台湾人民的抗日壮举依旧让我们悲愤不已。“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但纵观今日之台海,怎不使人再次泪潸!那抗日三猛群雕静静诉说着台湾抗战的一段历史,以北部简大狮、中部柯铁虎和南部林少猫为主的多支抗日义军,明知寡不敌众,也要与强暴抗争到底,以民族之义血肉之躯升腾了一颗颗不甘湮灭的灵魂。



    纪念园顶端是“9·3”胜利墙。胜利墙上的浮雕从邓世昌开始,直到日本投降签字现场,多个场面全面反映了中华抗战五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战历程。我在那些浮雕面前沉思着:抗战五十年,收复的不仅仅是版图,更重要的是重新找回了失落百年的我们赖以图强的精神失地和民族尊严。把先烈们安置在这风景如画的地方,传递的也是一种力量,中华精神一旦被激发,威力是巨大无穷的……



上一篇:释迦牟尼佛祖真身舍利安奉盛典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